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扛槍的手改拿雕刻刀—鑽研製琴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許文仁走過十多年「沒有定數 一味往前衝」的日子 終於在製琴業闖出一片天

(專題報導)許多榮民退伍之後,另創人生新頁,往往綻放出令人驚奇的成就,家住台北市的榮民許文仁退伍後,投身製作小提琴的天地裡,廿多年來不斷自我充實、精益求精,獲得美國提琴協會國際提琴「工藝獎」、「音質獎」等殊榮,迄今已六度獲得國際比賽大獎肯定,不僅再創人生另一高峰,更成功將臺灣製琴業推上國際舞台。 五十六歲的許文仁表示,他一生只做過兩樣工作,都是以滿腔熱血投入,第一件工作是十六歲投考軍校,獻身軍旅,另一件就是卅四歲以少校官階退伍後,一頭鑽進小提琴製琴的領域裡,沒想到都有美好的成果。 陸官四十二期的許文仁道出與琴結緣的歷程,他在小學六年級那年,班上同學去學琴,每回上課,他總隔著竹籬笆偷看師生的教學情景,那時家裡窮,想要學小提琴難如登天,只能放在心上。一直到退伍前一年,才在陸官同學慫恿下,花了五百元買了生平第一把琴,沒想到竟開啟日後製琴的另一扇門。 由於自購的第一把琴在拉拉玩玩時故障了,在送修時結識了名製琴師蘇丁選,才得以一窺製琴技藝的奧妙,也看到臺灣在這塊領域仍處於萌芽階段,因而從此決定退伍後投身製琴事業。 當他將計畫告訴家人時,許文仁不諱言家人並不諒解,但他依然堅持理想,記得民國七十二年,製琴的材料、工具和資料在臺灣都很難找到,他自我進修義大利文,並委託從事義大利商品貿易的弟弟,在出差時幫他帶回書籍與材料;他還走遍大街小巷尋訪琴行、樂器公司及小提琴老師,不放棄任何修理小提琴的機會。 自學幾年後,許文仁興起前往義大利製琴重鎮克里蒙納拜師的念頭,因經費問題,一直到八十一年才成行,投入C.B.Morassi大師門下,此後每兩、三年總要前往「充電」一番。許文仁指出,美國科學家用電腦照相分析名琴演奏的共鳴,但運用高科技仍做不出好琴,因為製琴是一種藝術,最終還是要回歸經驗、第六感及人文層次。 扛槍的手改拿雕刻刀,熬過近十年「沒有定數,一味往前衝」的日子,最後終有所成。許文仁希望臺灣的大專院校未來能成立製琴系,同時希望自己的技術能更上層樓,在國際競賽中獲得佳績,證明小提琴也能「Made in Taiwan」。 (採訪:張光棣)(點閱次數:2436)